巴马当地美食联盟

关于肝胃不和方的解读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师父今天看的第四个病人,是一位16岁的少年。依例手诊和脉诊后,辩证为:肝胃不和,处方如下:

生地25g,生山楂25g,生麦芽25g,生神曲25g,白芍25g,生白术15g,麸炒枳壳15g,白豆蔻15g(后下),盐炒小茴香15g,肉桂6g,桂圆肉6g,龙骨30g(先煎),首乌藤30g,茵陈30g,醋五味子15g,天麻片10g,葛根15g,炙甘草6g,大枣30g

被师父诊断为肝胃不和、肝脾不和的多是重病,看着这个少年好像也没什么事一样,真是一震,年纪轻轻的得了疑难杂症。这个少年神态轻松,面有微笑,跟师父应该是熟悉了,大概是经师父调理正在恢复中,满怀希望,看不到丝毫忧虑不安。

在我理解中,肝脾不和、肝胃不和本质上是寒湿体质,也就是脾肾阳虚的发展阶段。病入厥阴肝经,多为疑难杂症。所以作为阴性体质的癌症,在师父的辩证体系中常归为肝脾不和或者肝胃不和。

寒湿体质的初期阶段表现为整体寒象的脾肾阳虚,气机逆乱不明显,这时候未必存在明显影响生活和工作的疾病,人们调理和预防的意识不强,能忍就忍,姑且称为西医所说的亚健康。脾肾阳虚的进一步发展就是寒热错杂,寒为本、标为热,此人感觉比以前畏寒,体力下降易疲劳,偏偏上火不断,但火基本在心肺,口腔溃疡和鼻咽不适常有发生。本寒标热再进一步发展就是气机逆乱,病入肝经,不用调肝建中的方法几乎没有好转的希望,故而师父说有人用心肾不交的方子不凑效,原因是诊断不明。

方中用生三仙、生白术、麸炒枳壳,白豆蔻来“建中”,白术升脾,枳壳降气宽中化痰,白豆蔻降胃化湿,枳壳麸炒后减寒凉之性更利脾胃。生三仙消食开胃,相对于焦三仙,理气疏肝的力度更大。张锡纯认为生山楂不仅开郁气化痰,破瘀血,还有收敛功能,肝胃同调,生麦芽能降胃气和升发肝气,也是肝胃同调,生神曲下气破积。

生地入肝凉血养血,且补肾精,白芍养血平肝,龙骨滋阴潜阳,重镇安神,首乌藤养血安神,祛风通络,疏通肝经,醋五味子专入肝,补肝阴敛肝火,天麻片平肝风,茵陈清肝经湿热,同时有升肝疏肝的作用,反佐龙骨、五味子、天麻等镇肝敛肝之品。

葛根入脾胃经有升提津液的作用,估计这位少年有口渴症状,或者颈部轻微僵硬。盐炒小茴香入肾经助肾阳,肉桂引火归元,桂圆肉养心血且补脾。茴香、肉桂和桂圆肉降心火助肾阳,补血安神,是调理心肾不交类型失眠的搭配。可见在这位少年的用药中,脾肾阳虚体质的不同阶段都考虑到了,首重健脾平肝疏肝,其次交通心肾,最后补肾阳。标本同治,先急后缓。

师父说脏病多虚,腑病多实。胃为腑,在肝胃不和的方子中,常用到温下润下之法以降胃通肠,如决明子、火麻仁、榧子,枳壳之类配伍,这就是腑病多实,实则泻之;脾为脏,在肝脾不和的方子中,常常用到健脾祛湿的药,如木香、砂仁,这是脏病多虚,虚则补之。在一般情形下,脾虚运化功能差容易大便溏稀,故应健脾补脾祛湿,胃寒胃热导致胃失通降容易便秘,所以要温下润下保持通畅。

师父用药总的种类不多,感觉总是这些药排列组合来来去去。在一幅药中,一般用到十几种药,最多也是二十几种药。在这些有限的药味里,要做到抓重点,有轻重缓急,同时又要综合调理、随证变化,是很不容易的。在师父的处方中,我惊讶,师父没有问诊,怎么知道病人有膝关节痛,胸闷,颈椎不好等等千变万化的症状,可见中医的学习和传承多么宝贵!

师父点评

小胡的方解思维从表面看百分之六十是对的,但人体结构是宇宙间最完美的系统。五行的关联原理揭示的是宇宙间的不二之道。就人体脏腑而言,肾是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本人认为,从中医学原理而言肾是万病之根,脾是百病之源。希望我的所有弟子们多读《黄帝内经》,熟知药材特性,深刻领悟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基本思想,做一个能治病、不误人的医生。一定要把病人的身体和病痛当成自己的身体和病痛、当成自己亲人的身体和疾苦去对待、去解决。要用慈悲善良的思维去诊断每一个病人,用无私无畏的心态去立每一个法则,下每一味药都须慎之又审,不耻下问,三人之行必有吾师。切实负起替病人解除病痛就是医生的天职,万万不可掺加名利之心。因誓行菩萨道,不枉天使名。以上自己的见解供弟子们参考。


    张宏恩大夫精通中医处方、针灸推拿、经络敲打、火疗水疗、正骨复位等技能。对中药炮炙有独到之处。先后在常兴联合诊所、宝鸡自强康复医院、太白山中草药研究所、西安石油仪器总厂医院、扶风慈和医院、北京亚太中医骨科医院、雅诚中医门诊、北京城北龙城医院、东方国医堂、山西运城济世堂、北京万博脑康中医院接治70多万人次。对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肠胃病、男女不育不孕症、骨病、抑郁症、儿科、妇科、癌症等都有独到之处。得到了患者的高度评价和认可。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问诊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