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马当地美食联盟

真相 | 谈谈“蒙汗药”——湘西人真的有“蒙汗药”?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谈到“蒙汗药”,先讲两个小故事:20世纪初,孙中山对飞机的作用和意义深感兴趣。1909年,当听说中国第一架飞机诞生于广东冯如之手时,兴奋地预言:飞机将成为新式的军事武器,大大有助于实现我国国民革命。1916年2月6日,他与日本著名民间飞行家坂本寿一交谈时,兴奋诙谐地说:“用飞机在敌人上空飞行,撒下蒙汗药,使敌人全部昏睡不醒,我们不用开枪打炮,只是去捉俘虏就行了。这岂不是战争的一场大革命吗?:“主席,为何不到湘西走走?:“我怕你们湘西的蒙汗药。我们不妨从这两位伟人关于蒙汗药的笑谈中,来探讨一下蒙汗药以及湘西有无蒙汗药的问题。


                           

1



何谓蒙汗药呢?关于蒙汗药的解释有多种。一种解释是“蒙是蒙昧,汗是汉的简借字,就是能使汉子昏迷的药物。”来自于小说中“用药麻翻好汉”的情节。第二种解释是“蒙汗药之‘蒙’与麻药之‘麻’无论是在字的音、义以及动宾结构的词语中,用法意义完全一致。”认为“迷香、迷药之‘迷’,也是与‘蒙’‘闷’‘麻’等音义相通之字。”此说法实际是将第一种观点变换了一种解释,并将“麻”字也纳人“蒙”“闷”之中。第三种看法是“蒙汗药”中的“蒙汗”一词的含义,用古人对服食“蒙汗药”后出现的“汗蒙而不发”的生理现象来描述的,这种解释较为客观。人们通过临床实验例证说明服食“蒙汗药”(即曼陀罗花)后,会令人汗腺受到抑制、皮肤潮红、体温升高,即出现“汗蒙而不发”的现象,用现代生理学加以解释,是造成了“汗腺受抑制”。但古人那时极少知道蒙汗药的成分,也不清楚什么叫“汗腺抑制”,因此用“蒙汗”一词对因服食“蒙汗药”后人体出现的汗出不畅、体温升高这种生理现象进行解释,应视为古人最直观的表述了。


在我国使用蒙汗药有很长的历史了。《列子·汤问》中说到:鲁公扈、赵齐婴二人有疾,同请扁鹊求治。……扁鹊遂饮二人毒酒,迷死三日,剖胸探心,易而置之,投以神药,既悟如初,二人辞归”此处的“毒酒”即麻醉药物,是现在可见有关麻醉药物应用的最早记载。三国时期,华佗继承先秦用酒作止痛药的经验和用“毒酒”进行麻醉的传统,发明了麻沸散。据《后汉书·华佗传》记载:“酒服麻沸散,既醉无知觉,因刳破腹背,抽割积聚,若在肠胃,则断肠湔洗,缝腹膏摩,四五日创痊,一月之间皆平复”。麻沸散虽已失传,但后世医书中发现了类似的配方,晋代葛洪曾用“闹羊花、草乌”作为麻醉药的方子;唐代蔺道人著《仙授理伤续断方》中载有整骨用麻醉药:“用大乌头……温酒服下。如未觉,再添二分药,酒下”。宋代窦材所撰《扁鹊心书》中载有“睡圣散”药方:“人难忍艾火灸痛,服此即昏睡不知痛,亦不伤人。此方由山茄花、火麻花共研为末,每服三钱,小儿只一钱,一服后即昏睡”。其中提到的山茄花就是曼陀罗花,并强调了成人与儿童间的药量区别。宋代周去非的《岭外代答》中“曼陀罗花”条的记载是:“广西曼陀罗花,偏生原野,大叶白花,结实如茄子,而偏生小刺,乃药人草也盗贼采干而末之,以置人饮食,使之醉闷,则挈箧而趋。南人或用为小儿食药,去积甚峻” 。宋代周密所著《癸辛杂识》也谈到了:“土人以少许磨酒饮,即通身麻痹而死,加以刀斧亦不知”的名叫押不芦的药物(即曼陀罗花)。


▲曼陀罗


元代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中载有“草乌散”药方:“先用麻药待其不识痛处,方可下手。或服后麻不倒,可加曼陀罗及草乌五钱,用好酒调些少用。若其人如酒醉,即不可加药。被伤有老有幼,有无力,有血出甚者,此药逐时相度人用,不可过多。……伤重刺痛手近不得者更加坐孥革、草乌各五钱及曼陀罗花五钱入药”。这里特别谈到伤势过重患者的不同用量问题。元末明初朱棣主编的《普济方》卷251中的“诸毒门之解诸毒”提到解“蒙汗药”方子:“治蒙汗毒,目瞪、口能言、如醉。用白扁豆,不拘多少为细末。用水或温酒调下。亦能解砒霜毒及鸩毒。又方:用川中自善土,如无以厨上多年黄土为末。水调服。”。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曾细致地描述了曼陀罗花的神奇之处:“相传此花,笑采酿酒饮,令人笑;舞采酿酒饮,令人舞。予尝试此,饮须半酣,更令一人或笑或舞引之,乃验也。”


▲曼陀罗花


由此看来,曼陀罗(花)是 “蒙汗药”的主要成分之一。曼陀罗又名风茄儿、山茄子、大颤茄、闷陀罗等。曼陀罗花名也叫洋金花、押不芦、山茄花、胡茄花、风茄花、天茄花、佛茄子等。曼陀罗原产于印度,曼陀罗是梵语的音译,《法华经》中记载:佛说法时,天雨曼陀罗花。在中,曼陀罗花不仅美丽散发芬芳,它还有洞彻觉悟的意思。当佛祖说法时,曼陀罗花便漫天而降,听法的人见到它身心无比愉悦。曼陀罗的花、叶、果实各部分都含有生物碱,这一类碱可以阻断人的副交感神经,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从而使人的肌肉变松弛,汗腺分泌汗液受到抑制,这也是“蒙汗药”名字的来源。曼陀罗(花))所含生物碱的主要成分东茛若碱,有显著的镇静作用,一般剂量可使人感觉疲倦、进入无梦之睡眠;还能解除情绪激动,产生“健忘”,现已广泛应用于中药麻醉。据有关临床资料,口服10%的曼陀罗酊剂10~40毫升就可使人在l小时左右出现迷睡,并维持2~3小时。更重要的是,曼陀罗(花)在麻醉期间可抑制汗腺分泌,出现“汗蒙而不发”的现象。


“蒙汗药”在两宋时期已出现,效果最神奇、成分最复杂。这种可用于医疗的麻醉药物被滥用于各种犯罪活动中,出现了蒙汗药、迷魂药、断魂香、迷魂香等不同种类。至明清,“蒙汗药”不但频见于史籍,而且对其成分、配制、药理作用和消解方法,都有较详细的描述。明代魏睿《岭南琐记》记载:“予官农部河南司时,一日曹事毕.遣吏承印还寓,途遇一人,引去他处,饮以酒,吏即昏迷若醉,及觉,印为盗去矣。数日捕得盗若干,讯之,云是风茄为末,投酒中,饮之即睡去,须酒气尽乃寤。问何从得之,云此广西产,市之棋盘街鬻杂药者,土人谓之颠茄,风犹颠也,名闷陀罗(即曼陀罗)。” 明代方以智在《物理小识》卷十二谈到迷醉术:“茛菪子、云实、防葵、赤商陆、曼陀罗他皆令人狂惑见鬼。安禄山以莨菪酒醉奚契丹,坑之。嘉靖中,妖僧武如香,至昌黎帐柱家,以红散入饭,举家昏迷,任其。……杨循吉吴中故语言,许道上惑人,午日取即且蛇蝎等,置甕互啖,余者以其血和药,令求法者洗眼,则妄见眩乱。…清代广东合浦县发生的一宗案件:“据被抓获后的卢亚长招供:这迷药是由颠茄子、白米薯莨、青麻花3味草药配成。……配制的方法是将这3种草药晒干,研成粉末,等分合在一起,用量是每次1分,和水或酒吞服。消解的办法是用碗水放些片糖搅匀喝下就醒,即使不去解救,昏迷几个时辰,药性一过,自然也会醒来,并不害人性命”。李时珍记载了用曼陀罗花制作成麻醉药的方法:“八月采此花,七月采火麻子花(即),阴干,等分为末,热酒调服三钱,少顷昏昏如醉,割疮灸火,先宜服此,则不觉苦也。”


▲曼陀罗花


据有关专家考证,仅就史料案例中涉及使用蒙汗药的成员籍贯统计,主要有北方的北京、山西、陕西,南方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有人曾分析过元明清文献中民间麻醉药的使用情况,发现蒙汗药的使用频率最高,计116次;迷魂药次之,计64次;“断魂香”和“迷魂香”使用率较低。


在中国的一些小说中,使用蒙汗药的情节多有描述。《水浒传》《三侠五义》等书中就多次提及蒙汗药。蒙汗药在施耐庵的笔下,成风化雨,引领了情节发展,塑造了人物的性格,使本书情节跌宕起伏,令人读来兴味盎然。《水浒传》中第一次出现蒙汗药 ,在第十一回朱贵水亭施号箭,林冲雪夜上梁山。蒙汗药三字通过朱贵的叙述出现在读者眼前。在第十六回吴用智取生辰纲中,武艺高强,处处小心的杨志,在押运送给太师蔡京的寿礼“生辰纲”中,尽管他一路上高度警惕,但在吴用的妙计下,还是着了蒙汗药的道,兵不血刃,十万贯金珠宝贝全入了好汉们的囊中。最典型的要数武都头十字坡遇张青,母夜叉孙二娘用蒙汗药麻翻了两名公差。当武松来后,母夜叉孙二娘在酒里下了蒙汗药,武松等她一转身,把酒泼在暗处。然后将计就计,制服孙二娘,会见张青。在《七侠五义》第111回写到:“蒋爷就将当日劫掠黄金述说一番。因他是金头太岁甘豹的徒弟,惯用蒙汗药酒、五鼓鸡鸣断魂香”。


▲智取生辰纲


                         

2


从古代野史及笔记小说中可以发现,被民间滥用的麻醉(蒙汗)药,其配方一般比较简单,虽然这类药物不敢公开叫卖于坊间街市的正规药铺,但在当时民间并不难觅,多半藏于一些游方郎中,以及打着和尚、道士幌子等专以邪术诈骗的歹人手中。主要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将蒙汗药混入香味中,香型剂的蒙汗药叫熏香蒙汗药;二是加入酒等液体中。蒙汗药若溶于酒水中,便被酒色和酒味掩盖了自身的颜色与味道。但下了药的酒往往颜色发浑,味道变苦,药性极强,人服用后迅速失去意识。三是与烟草拌和(明代后),人抽吸后达到麻醉效果。滥用蒙汗药,大多搞犯罪活动,轻则使人失去知觉,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神智,类似医学上麻醉药,重则危及性命,是具有消极或破坏性的。据说,一些武艺高强的老江湖是可以辨识出来而不会上当的。


从解药来看,甘草豆汤等是中医学中常用的解毒催醒药。张仲景在《金匾要略》中介绍说口服甘草煮汁以解乌头毒,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记载了用甘草豆汤来解乌头、巴豆的毒,还提到“甘草解百药毒。”李时珍还说:“菓中有东茛菪,叶园而光,有毒,误食令人狂乱,状若中风,或吐血,以甘草煮汁服之,即解。清人程衡在《水浒传注略》中介绍“急以浓甘草汗灌下,解之。”李时珍在研究曼陀罗花时,受大豆可以“解百药毒”的启发,曾进行过多次试验,最后发现大豆配上甘草可以解麻醉药。民间使用的解药很简单,一般等药性过去,或灌饮冷水促醒。在一宗发生于广东合浦县的案件中,消解的办法是用一碗水放些片糖搅匀喝下就醒,即使不去解救,昏迷几个时辰,药性一过也会自然醒来,并不害人性命。又根据一位被害人刘进喜的证供所提及:“有当差人拿冷水给我喝,我才苏醒”。可见,一般等药性过去即可苏醒,或灌饮冷水促醒。


蒙汗药往往是“邪恶”的代名词,但在湘西滥用的情况很难找到记载。可能情况一是在土司管理下,汉人居住地的习俗和新的东西难以入羁縻地区;二是宋代以来各朝各代管禁很严。如《大清律例》规定:“凡用药人图财者。有首先传授药方与人,以致转传贻害者,虽未同行分赃,亦拟斩监候,永远监禁”;“若以药及一切邪术迷拐幼小子女,为首者立绞,为从应发宁古塔给穷披甲之人为奴者,照名例改遣之例问由”; 又“若用毒药杀人者,斩(监候。或药而不死,依谋杀已伤律绞)。买而未用者,杖一百、徒三年。知情卖药者,与(犯人)同罪”。据考证,史料案例中涉及使用蒙汗药的成员籍贯统计,在地域上主要包括了北方的北京、直隶、山西、陕西,南方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古代麻醉药流传至民间以后,多与江湖文化紧密联系,同时,形成了浓厚的江湖文化氛围和侠客气息。


湘西是何时出现蒙汗药的呢?东汉时,湘西桑植县武陵蛮首领相单程,在五溪大旱,百姓生活困苦,而朝廷征敛仍有增无减的情况下,,光武帝派威武将军刘尚领兵万余乘船溯沅江而上,,。后光武帝派遣伏波将军马援统兵4万征讨。相单程率军退守沅江上游清浪滩北岸的杨家寨等地(今怀化市沅陵境内),凭借清浪滩天险据守数月,使马援望江兴叹,一筹莫展。当盛夏来临,马援军远道而来不服水土,军卒染疫疾死者大半,马援也病死军中,留下“马革裹尸”的典故。监军宋均(字权庠,东汉南阳人),恐军心浮动,乃假借皇帝诏令,任命司马吕种为“沅陵长”持“诏令”与相单程谈判议和。相单程考虑到五溪黎民征战连年,同意罢战,后被宋均设计诱杀。有人认为,诱杀中就使用了“蒙汗药”之类的东西。宋代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三中记载:“杜杞字伟长.为湖南转运副使。五溪蛮反,杞以金帛、官爵诱出之.因为设宴,饮以曼陀罗酒,昏醉,尽杀之。”说的是宋代杜杞用曼陀罗酒麻醉五溪蛮,即湘西的反抗民众,然后将他们全部杀掉。这两回事件,看来并不是湘西人有“蒙汗药”,而是湘西人饱受“蒙汗药”之害。


湘西人使用麻醉药用于战争或者害人坑人的报道,笔者并未在历史文献中发现。据一位老人回忆,湘西过去打老虎却用到了“蒙汗药”。他说:湘西山高林密,以前在附近的山上有老虎。为防止老虎伤人吃家畜,有专门打老虎的人,叫打虎匠。打虎匠打老虎也讲求方法,他们先把羊带到山上,往羊肚子里灌上“蒙汗药”,然后埋伏在四周。老虎抓吃了被灌“蒙汗药”的羊后晕晕乎乎,甚至被蒙倒,虎匠们就举起长叉把老虎叉住。读沈从文笔下20世纪30年代的湘西,确有湘西大山中老虎的记载:山中出虎豹,大白天可听到虎吼。谈到保靖县的“野猪坡”,沈从文说这里出野猪:一到晚上,虎豹就傍近种田开山人家来吃小猪,从被咬去的小猪锐声叫喊里,可以知道虎豹走去的方向。这大虫有时在大白天也昂头一吼,山谷响应许久。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打虎匠还打过老虎,虎骨虎皮有人来收,虽然大家认为“老虎肉还不如牛肉好吃”,但在那缺衣少食的年代,能吃上老虎肉是非常幸运了。


▲被蒙翻的老虎


1972年,我国将人工合成的毒扁豆碱用于临床,为麻醉病人进行静脉注射,10分钟左右即可完全清醒。但像小说中描写的含水一喷即能使人苏醒的解药,迄今仍未被找到,可能是作者们赋予蒙汗药的神奇色彩吧!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姚昆仑(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来源:中国科学探索中心

长按识别二维码更多精彩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