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马当地美食联盟

党扭小伙娶媳妇全靠“捞姑娘”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本文授权转载自:了不起频道

相关链接:

   右滑动点击图片查看第一季1—9集  

  

点击上面的图片即可观看第一季第1~9集▲

《了不起的村落》第一季第十集

第二季(一)川西高原最隐秘的村落,莫斯卡村

第二季(二)浙江嵊泗花鸟村

第二季(三)云南德钦县云岭乡雨崩村

第二季(四)陕西铜川的陈炉古镇

第二季(五) 海南陵水新村镇



贵州省黔东南

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江县加榜乡



苗族小伙组队“捞姑娘”



云南元阳梯田,广西龙脊梯田与贵州加榜梯田,是中国的三大梯田。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江县加榜乡,地处月亮山腹地,就因加榜梯田而闻名。


而加榜乡的党扭村,就矗立在这里的梯田之中。


党扭是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这里有上千年的农耕历史,被列为全球重要农耕文化保护地。



党扭村位于加榜乡东,全村总面积为10.10平方公里,近千村民 。长期以来,由于教育、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滞后,党扭村经济发展缓慢, 群众的生活相对困难。


恰逢雨季,这里的梯田与古老的吊脚楼在雨后显得别有风情。




生活在党扭的,几乎全是苗族人。


苗家人没有文字,关于梯田的来历,也只能根据老人口中的传说揣测。据说,三国年间,苗家祖先为躲避战乱逃至加榜一带,以打猎为生,少种稻谷。



有一年,苗家人追猎至如今的党扭,在一片高山莽林中生火煮食。第二年,他们再来此处时,发现原先洒落在此处的稻谷竟长得异常茂盛,便认为此处适宜种稻,于是在这里辟林开田,种植稻谷。


从古到今,党扭人精心使用着脚下的每一寸土地,获取食物的活动和非凡智慧,无处不在。



这里的人自古以糯米为主食,在高山梯田里种植着近百种原始的糯稻。远离现代文明的喧嚣,散落的村寨像一个个孤岛,深藏在大山深处。


党扭独特的地型地貌决定了这里的梯田面积最大不过一亩,大多数田都是只能种一二行禾的“带子丘”和“青蛙一跳三块田”的碎田块,最小的仅有簸箕大,往往一坡就有成百上千亩。


最长的2,300米长,最短的却不足一米。即便是长达几百米的同一丘梯田每一部分的大小形态也完全不同。



山上的梯田,不适宜机械化的收割,人们依然用着传统的摘禾刀。和平面地区相比,在陡峭贫瘠的大山里种水稻,需要更多的智慧,顺应着山势,党扭的祖先们,完全靠着双手创造了这一切。


但糯稻并不是唯一的收获,水田里还藏着其它的秘密。



多年来,聪明的党扭人发明了在稻田中同时饲养鱼儿和鸭子的方法。鱼和鸭可以帮助糯稻清除虫害。而它们的粪便又能给稻田提供充足的养分。


至今,这里的土壤几乎没有使用过农药和化肥。


最后,在这片稻、鱼、鸭和谐共生的环境中,稻田养鱼、鱼养稻,稻、鱼、鸭三丰收。这就是传承了上千年的“稻鱼鸭”复合系统,让党扭人世世代代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糯稻品质卓越,但单产仅有水稻的一半。在中国的栽培总面积不足水稻的5%,但大山里的人们仍然播撒着祖传的种子,与糯稻相互依存。这些古老的糯稻品种包含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在今天以及未来的餐桌上将愈加珍贵。


如今,党扭的大米六块一斤,糥米卖到十块钱一斤,还是供不应求。


他们施牛粪,用山泉水浇灌,肩挑背扛,手工脱粒,没有任何可以借助的工具,也沾染不上一点现代工业的废气。


党扭的稻香鱼则要卖到五十块钱一斤。



跟很多地方的农村不同,在党扭,层层叠叠的梯田,没有一丘田是荒芜的。


靠山吃山,这些,也成为党扭人最主要的生活来源。





党扭人世代居住的房子,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吊脚楼。



这些吊脚楼全是木头做的,而这些用来建房子的木头,也都是党扭人自己砍的,基本造成三层的样子。



第一层不住人,用来饲养家禽,放置农具;二三层饮食起居、招待客人。专门建的谷仓则用来储存收获的粮食。



吊脚楼里的室内摆设,很符合城里人追求的断舍离,屋内家具很少, 看起来空荡荡的,连饭桌吃完饭之后也会被随手挂在墙上, 很多党扭人认为,只要有足够生活用的物品就足够。


多年前的贵州日报,是他们珍贵的精神食粮,同时也成了装饰这些吊脚楼的墙纸。



在党扭,留守在村里的老人、妇女和小孩居多; 20岁左右的年轻人大都出去读书或是打工,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基本读完初中就会放弃。



但不管在哪,这些年轻人都会在农忙时节回来帮忙,而每年的这个日子,也成为年轻的小伙伴们难得的相聚时光。




党扭小学,同时还是村民文化学校。



学校建在半山坡上,设施简陋,但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有教学楼与宿舍楼还有食堂。



这所由游客们捐助修建的小学,承载了一千多党扭人的希望。



一至六年级学生平时都在教学楼里上课,农闲时一些农民的扫盲工作也会在这里进行。



大山深处路远的孩子当天往返有困难的,需要寄宿在学校,宿舍条件并不好,大家都带着花花绿绿的被子,上铺离支离破碎的天花板很近,偶尔下雨还会漏水,这样的状况近年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关怀下,已经有所改善。



由于当地教师缺乏,有不少外地支教老师来此工作。目前,党纽小学共有学生不足200人,学生家离学校距离最近的2公里,最远的3公里,孩子们需要走一到两个小时才能到学校。



有些小学生,需要在上学的路上放牛,放学时再把牛赶回家,没有汽车,甚至没有像样的路,老师却说:这些山里娃,很少迟到早退。



苗族是自由恋爱的祖先,他们无所谓门当户对,结婚不要聘礼,至今如此。


党扭小伙从来都是先成家后立业,找对象,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捞姑娘”。


一个寨子的小伙子们聚到一起,去另一个寨子找姑娘们聊天约会,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当晚姑娘就可以跟小伙回家,择日完婚。



这里的姑娘不在乎对方有没有钱,家里房子如何,也不在乎学历,只看小伙们长得帅不帅,说话是不是好听。


谁说闪婚的代价一定就是闪离?在党扭人这里,完全不存在的。


他们从捞姑娘到完婚,短的可能只需要几十天,小伙子们从15.6岁开始可能捞过数不清的姑娘 ,但是结婚以后就只会喜欢一个。


结婚摆酒席,通常会吃上一年,亲戚家轮流出猪、鸡、米之类招待客人,反而自家不用出什么,这,算是党扭人与众不同的婚俗。


他们绝大部分人都是闪婚,但这里的离婚率却非常低。


23岁的王红军,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之一。



父母相继去世,身为孤儿的他与80岁的奶奶相依为命。大学毕业后,王红军回到党扭照顾奶奶。


他这个年龄,与大部分15,6岁就开始捞姑娘的党扭小伙相比,显得异常尴尬。



50岁的村支书操心起了他的终身大事,甚至还去找了村里有名的“鬼师”去算他的生辰八字,算他适合怎样的姑娘。


在王支书的安排下,虽然他学了唱歌,学了搭讪技巧,也骑了两个小时的摩托去了姑娘寨子里,但似乎依旧没有捞到心仪的姑娘。




王支书,是党扭的网红。


当过9年的代课老师,对党扭每户人家的情况都能如数家珍,热情大方,深得村民的尊重和信任。


王大叔能烧得一手好的清水鱼,这算是党扭特有的美食。




在党扭,新米节是他们一年最盛大的节日。80%的青壮年都在外打工,新米节这天却一定回来。


这一天,是艰辛后的欢乐。家家户户杀土鸡、蒸糯饭、烧田鱼、喝泡酒。姑娘盛装,小伙子吹上芦笙,在寨佬的带领下,全村老少举行祭祖活动,欢庆今年秋收祝福来年丰收。



还有人,用凉粉果做起了最天然的凉粉。


在车、马、邮都慢的从前,赶集是平常又有趣的事。党扭不仅能欣赏到陶渊明笔下“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的田园美景,更能体验这里最炫的民族风。


赶场更是大山里人间烟火的最佳体验。


在党扭隔壁的宰便镇,每周六都有赶场。


党扭人会拼车去宰便赶场,在这里,人声鼎沸的不光是买卖,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赶场的日子,四周寨子的人们都会比平日起得早。老老少少、男男女女,从远近不同的家出发,冒着晨雾,跨过田坎,走过小路,一路哼着歌谣,去赶场。



到达集市上便能看到推车的、提篮的、骑摩托的、背背篓的人们。集市上的服饰摊上没有大都市的名牌,卖的都是精致的手工制品:鞋垫、肚兜、银饰…;农具摊上的扫把、箩筐、饭蔸……无一不是纯手工制造。


牲畜摊上农家的稻花鱼、走地鸡、小香猪……应有尽有;美食摊上米花、白糕、糯米饭,还有令人惊讶的早晨烧烤……



如今,在党扭的村寨里,一些年轻人已经脱离种植糯稻的生活,定居在城市。伴随着糯稻种植圈的不断萎缩,传统农耕所维系的集体生活方式也日渐隐退......


但来党扭村旅游的人却越来越多。


他们借助现有的梯田,将农耕旅游做得有声有色,每年到当地观光的游客超过10万人次。


相信这里的梯田,永远不会荒芜。





路线:

加榜梯田位于贵州省黔东南从江县城以西,因此需要先抵达从江县城,再转车去往加榜梯田。从江汽车站每天10:20、14:20有发往加榜乡的班车,上车买票,告诉司机在党扭路口下车,30元/人,车程约3小时。下车后即可看到去往加车村的小面包车,100元/车,能坐7人,平均10-20元/人。徒步约9km,3-5小时。


另外,到达党扭村后,如果体力好能够步行的话,推荐亲自徒步游览梯田,步行全程在5-6个小时。


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了不起频道

ID:lbqdjr2017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所有历史消息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所有历史消息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