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马当地美食联盟

【成功案例】上海“蟹稻鱼共作”模式每亩产值最高可达两万左右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点击上面蓝字"中渔海洋-科学养殖↑"即可关注并可查阅往期期刊。打造中国水产行业微信第一平台

9月初,上海郊区大部分农田里的水稻还郁郁葱葱,金山枫泾镇的一片稻田却已开始收获。只不过,第一批收上来的,是每亩40公斤左右的大闸蟹。这些螃蟹长得壮、个头大,而且腹部和爪子格外白净。到了下个月,这里还将收获第二批产品—生态米,部分田块还会有塘鲤鱼出水……来年的五六月,这片粮田还将进入小龙虾的捕获季节。

  这是上海海洋大学与枫泾镇建立的立体农业示范基地,不仅确保了粮食的种植面积,还通过养殖大闸蟹、小龙虾、塘鲤鱼等大幅增加了效益;同时,这种生态循环的种养结合模式,提高了农产品(000061,股吧)的质量安全水平,起到保护与修复农田的效果。通过科研团队的技术示范,枫泾镇未来三五年内将形成1万亩的“虾稻共作”面积,有望成为市郊最大的清水小龙虾养殖基地。

  “有人说,小龙虾专门生长在污水里,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100亩立体农业试验田,就在中洪村外新元支路的一座桥边,那里有海洋大学的一批水产专家常年蹲点。记者采访时,正好遇到来自江苏、安徽的农业专家前来参观,大家都不约而同被田间的新奇现象吸引住了。

  走向田头,老远就能闻到了浓郁的食物香气。原来,那里有一台柜式干蒸机,正蒸煮的黄灿灿玉米散发出阵阵热气。上海海洋大学水域生态环境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何文辉教授告诉大家,这些煮熟的玉米粒是用来喂养稻田里的大闸蟹、小龙虾、塘鲤鱼的,每天撒两次,一次撒75公斤。喂食过熟玉米的虾蟹鱼不容易生病,田里的水质也不容易腐败……

  就这样,何文辉滔滔不绝地说起了“生态种养经”。这里的水稻田不打农药,也不施化肥,每天投放约200公斤食物,包括150公斤玉米、10公斤芝麻、30公斤黄豆、25公斤小鱼酱。虾蟹吃了后,排出的粪便成了水稻的有机肥;由于虾蟹不停地在田里爬行,一边吃掉小杂草,一边施肥松土,使水稻长势更均匀。

  指着田埂上种植的一垄垄紫薯,何文辉告诉记者,这也是大闸蟹和小龙虾的食物。叶子可以每天摘下来一部分直接扔到田里,虾蟹会自行吃掉;挖出紫薯后洗净、蒸熟、打碎,再投放到水稻田里,更是一种健康食品,不仅使大闸蟹长得更健康,其口感和营养也更好。技术人员还在农田里大量种植南瓜,收获之后切碎、煮熟,投放到田里作为大闸蟹的食物,这样能使长成的蟹黄更鲜艳诱人。

  “有人说,小龙虾专门生长在污水里,这其实是一种误解。”何文辉等经过养殖实践证明,小龙虾十分敏感,水里有农药或是被污染,根本无法成活。曾经,500米外的公路边养护树木,喷洒的药粉飘到了一条沟里,结果导致试验田捞出了150公斤死蟹。

  不同田块种植的水稻,也有所不同。何文辉说,看起来较为普通的水稻,是一种优质粳稻—旱优8号,而颜色更深的水稻秧苗叫“芦苇稻”,植株可长到2.2米,能抬高水位,使田里的养殖空间更大,大闸蟹与小龙虾较难夹食到水稻。据悉,芦苇稻在海南地区种植较多,亩产量最高可达到600公斤至750公斤。在专家看来,在虾稻共作、蟹稻共作的田间,种植芦苇稻更切合实际,因此他们在试验田进行了试种。

  为了让大闸蟹、小龙虾的生活环境更洁净,技术人员还对田地进行了“轮休”:夏天实行“水休耕”,即在水里大量种植水草,让水草吸附掉田里的农药残留;冬天实行“旱休耕”,即种植红花草等绿肥,之后深翻稻田里,起到肥田、修复土壤的作用。这样一来,不仅虾蟹长得好,产出的稻米也更优质安全。去年,这里产出的蟹田米,经过权威机构检测,各种指标都要明显优于一般稻田产的大米。

  在大多数人的概念里,稻田里养出的大闸蟹和小龙虾似乎不太干净。但这里产出的大闸蟹,肚皮和爪子个个“白净”,小龙虾的腮部还可见两片白绒毛,就像是清水中养出来的。每年割完水稻后,田里和周围沟里都会种植半吨水草,待到来年五六月份这些水草长到每亩五六吨,成为小龙虾的“生态食物”;生长的水草,一方面明显净化了水质,另一方面可供虾蟹在其上面爬来爬去,还能起到“洗刷身体”的清洁效果。

  “蟹稻鱼共作”模式,每亩产值最高可达2万元左右

  生态环保的种养模式,产出了更健康优质的大闸蟹、小龙虾和大米等农产品。更重要的是,这些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给基地和农民带来良好的经济回报。

  何文辉给记者算了几笔账:过去一亩稻田可产稻米600公斤,按每公斤能卖出3.1元左右计算,每亩产值才1800多元。

  探索“蟹稻鱼共作”后,水稻产量会略低,每亩产米约为200公斤,但蟹田米的价格高,按去年每公斤批发价20元计算,每亩产值高达4000元;此外,一亩田可产40公斤大闸蟹,按去年的售价每公斤300元计算,亩产值达到1.2万元;一亩田里还可以套养25公斤塘鲤鱼,按售价每公斤140元计算,亩产值再增3500元。如此算来,“蟹稻鱼共作”模式下,每亩产值最高可达约2万元。

  在“虾稻共作”模式下,除了虾田米可带来4000元的亩产值,每亩还可产出150公斤小龙虾,增加了产值1.2万元。

  那么,农民自己是否也能操作“蟹稻鱼共作”与“虾稻共作”的模式呢?

  枫泾镇农技推广站负责人张丽告诉记者,枫泾镇将在三五年内把“虾稻共作”模式推广到万亩稻田中去。除了邀请农民到示范基地实地参观,、海洋大学水产专家王武教授将每周来到枫泾镇,作为当地发展“虾稻共作”模式的产业顾问,手把手指导镇里的科技人员和种养大户。同时,专家和当地技术人员将一起制订生产操作规程,让农民按照手册上的技术要点进行生产,万一生产中出现疑难问题,还可请专家到田头来“出诊”。一家一户农民养殖的小龙虾,将由专门公司负责收购,逐步打响枫泾清水小龙虾的品牌。

  百亩试验田的示范效应,已带动起了一批种植大户率先参与进来,目前全镇“虾稻共作”、“蟹稻共作”等立体农业面积达到了700亩左右。

  突发奇想,188亩果园里养起了小香猪

  这几年来,立体农业模式已经在枫泾镇的农田里、果园里遍地开花,带来了经济、生态、文化等多重效应。

  镇里的下坊村,利用50多亩低洼地,探索起了“水稻+泥鳅”的种养结合模式。由于泥鳅对水位有较高要求,所以村民也选择种植了植株较高的芦苇稻。眼下,这一模式正在探索过程中。

  全镇4000亩左右的黄桃基地,也普遍开展起了种养结合的立体农业模式。大多果农在桃园里,养殖了鸡、鸭、鹅等,既可以利用林下空间,也可以起到除草、吃虫的作用,禽类粪便还可以为果树施肥。其中一个桃园,还从市农科院引进了几头新品种羊,这种羊在林中放养时,再也没了以前乱啃树皮的坏习惯,实现了与果林的和谐共生。

  枫景果蔬合作社的负责人孙希洲则突发奇想在188亩果园里养起了小香猪。这种小香猪个头不大,不爱刨地,不仅可供采摘游客观赏,肉质也格外鲜嫩。在孙希洲看来,接下来关键是控制好小香猪在每亩果树下的放养比例,只要养得好,小香猪“从小到大”都不愁销路。

  34岁的陈强是枫泾镇盛新村村民。去年开始,他和父母一起承包了30亩低洼地尝试“虾稻共作”模式。虽然第一年的产量并不算太多,但他因地制宜开发出垂钓项目,获益颇丰。他家的田块距离古镇不远,今年5月他推出了小龙虾垂钓项目,吸引了不少古镇游客。每到周末,他家的稻田边都坐满了垂钓者,仅端午节这天就接待了400多名垂钓者。不到两个月,他家稻田里的小龙虾共被钓走了500多公斤,每公斤的垂钓价在70元。陈强盘算着:明年改善田间的道路以方便更多的垂钓者;对种出来的生态米尝试加工成小包装,实行品牌销售……

=========www.sxzyhy.com=======

感谢您关注山西中渔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办《中渔海洋—科学养殖》公众平台

我们将努力为您提供最新新闻资讯、市场动态、养殖技术及水产相关信息。

加小编微信号zxy13593234447随时与您在线交流。

*水产好资源,大家齐分享*

想第一时间了解水产行业的重磅新闻吗?

想快速掌握时下最热的水产百科知识吗?

想参与水产论坛最具价值的讨论热帖吗?

——直接搜索公众订阅号“中渔海洋”

zgkxyy进行或关注

分享是一种美德,感谢您的支持!点击下面阅读原文更精彩!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