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马当地美食联盟

中药煎服知识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中  药  煎  服  知  识


1.煎中药用砂锅砂壶最好

煎药以砂陶器具最好,不宜采用金属器具。一是因为砂锅传热均匀而且不会产生化学反应;二是因为中药中都含有一种不可缺乏的有效成分叫鞣酸。当这种化学物质遇到其他重金属时就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不溶于水的鞣酸铁和其他鞣酸盐,这样中药里的鞣酸就遭到损失; 三是中药中还有一种叫生物碱的成分,它能治疗某些疾病。但它又必须和鞣酸或其他有机盐结合生成盐才能溶于水中产生药效。如果鞣酸损失太多就会影响生物碱的作用,从而降低药物疗效。 如果没有砂锅糖瓷器具也可以煎药,因为它可以间隔中药与金属的接触。锈钢亦可,但忌用铝、铁器、铜器,防止这些金属物品与药物产生反应,影响药物疗效甚至对人体产生危害。李时珍曾说过:“凡煎药并忌铜铁器,宜用银器瓦罐”

 

 

2.煎药加水要适量

中药煎煮前要加适量的冷水浸泡一定的时间。目的是让水渗透到药中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浸泡时间以半到一个小时为宜。冬天若用20-30度的温水浸泡可缩短煎煮时间,但不能用开水浸,以免某些植物细胞中的蛋白质突然受热凝固、外层形成坚密的包膜,或使部分高分子物质形成胶体不利有效成分浸出。但浸泡时间不宜过久,特别在夏季,以免引起药物酶解和霉败煎前浸泡 。

中草药大都是生药,在出售之前一般都进行了加工炮制,煎煮之前一般没有必要淘洗。如果的确觉得草药有些脏,可在浸泡前迅速用水漂洗一下,切勿浸泡冲洗,以防易溶于水的有效成分大量丢失,从而影响中药疗效。

加水时第一次因为药干吸水多,水量要盖过药面3公分左右为宜,第二次药已经是湿的,一般盖过1公分就可以了。水量当然和煎煮的时间有关,久煎的药加水要适当多一些。吸水性强的药加水也要适当多一点。如果方中花叶类药物较多,吸水量较大,煎煮前应补充加水

 

 

3.中药一般必须煎两次

煎药时药物的有效成分先溶解于渗入药物组织内的水中,再通过分子运动扩散到药物外部的水里。当药物内部和外部溶液的浓度达到平衡时有效成分就不在溶解了。这时只有将药液滤出,重新煮煎,有效成分才能继续溶解。要想尽量将有效成分煎出来就必须煎2次,以免浪费。应根据药物和疾病的性质,有效成分溶出的难易和用药情况而定。一般来讲,头煎以沸腾开始计算时间需20~25分钟,二煎15~20分钟,解表药头煎煮10~15分钟,二煎煮10分钟。滋补头煎煮30~40分钟,二煎煮25~30分钟,有先煎药需先煎10~30分钟,后下药应在最后5~10分钟入锅。利尿药和下奶药取其淡渗利下,煎3——4次效果更好。

另外,中药的质地不同煎煮的时间也不同。根块矿石类药必须久煎才能发挥有效作用。花叶类药物久煎反而会破坏其有效成分。中药煎2次既不破坏花叶类药物的有效成分,也能更好发挥根块矿石类药物的作用。如果只煎一次,时间长了花草类药物的有效成分必定遭到挥发和破坏,时间短了不易煎的药物又充分发挥不了作用,轻则浪费,重则影响药物的相互配伍作用,不但起不到治疗作用甚至于还会有付作用。所以当前市场上中药煎药机的煎药方法是不可取的。

 

 

4.煎药火候有规矩

不同的中药煎药时用的火力大小要求也不一样。凡解表发散类药物大多质地轻疏,宜武火(大火)急煎,水开后煮10——15分钟即可,过煮反而会导致有效成分挥发和破坏。滋补类药物多质硬味厚宜文火(慢火)久煎,一般在水开后40——60分钟其有效成分才能全部提取出来,否则就会浪费。一般而言,一副中药在煎煮两次后所含的有效成分已大为降低,故以煎煮两遍为佳。但对于药量较大的处方,在两次煎煮后可能存留的有效成分较多,可再煎第三遍,改为一日3次服用,以节约中药资源,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疗效。煎煮时间还应根据药物和疾病的性质,有效成分溶出的难易和用药情况而定。一般来讲,头煎以沸腾开始计算时间需20~25分钟,二煎15~20分钟,解表药头煎煮10~15分钟,二煎煮10分钟。滋补头煎煮30~40分钟,二煎煮25~30分钟,有先煎药需先煎10~30分钟,后下药应在最后5~10分钟入锅。二煎(复煎) 头煎结束后,将药汁滤出,重新加入温水至高出药平面约0.5-1厘米,继续武火煎煮至沸腾后改为文火煎煮15-20分钟即可。

同一付中药如果药材的质地不相同,宜先煎根块后煎花叶;如薄荷一般在药物煎煮成功前的5分钟加入即可,药香味浓时效果最好;矿石贝壳类药物尤当久煎才行;果实颗粒类药物一定要捣碎再煎;有毒性的药物要先煎以减轻毒性。如乌头久煎不但可以减轻毒性,其药物功效也更能提高,所以一般先煎30——60分钟,尝到不麻舌时最好;有泻下作用的药物宜后下,如大黄番杏叶久煎就会破坏其中所含的蒽醌衍生物而失去泻下作用。相反如果要去掉泻下作用也就要久煎为宜了;有些粉末一类药物不宜水煎,以药汁或温水冲服为好;贵重药物为了防止浪费也可以采取研为粉末冲服的办法;胶质类药物,如阿胶鹿胶宜另蒸兑服或熔化入煎成的药汁中即可服用。否则不仅效果不好。还容易刺激胃肠。

 

 

5.关于药物的先煎、后下、包煎、冲服、烊化等的说明

(1) 先煎

先煎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药物的溶解度,降低药物的毒性,充分发挥疗效。

①矿石类:贝壳类、角甲类药物,因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必须先煎。如生石膏、寒水石、赤石脂、灵磁石、代赭石、海浮石、礞石、自然铜、牡蛎、石决明、珍珠母、海蛤壳、瓦楞子、龟板、鳖甲、穿山甲、龙骨、龙齿、鳖甲、水牛角等等,可打碎先煎30分钟。

②有毒的药物:如乌头、附子、商陆等等,要先煎1小时左右,先煎、久煎能达到减毒或去毒的目的。

③某些植物药:如天竺黄、火麻仁、石斛、只有先煎才有效。

 

 

(2) 后下

后下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挥发油的损耗,有效成分免于分解破坏。

①气味芳香,含挥发油多的药物,如薄荷、藿香、木香、豆蔻、砂仁、草豆蔻、檀香、降香、沉香、青蒿、细辛等等均应后下,一般在中药汤剂煎好前5~10分入药即可。

②不宜久煎的药物,如钩藤、杏仁、大黄、番泻叶等等应后下。

 

 

(3)包煎

①花粉类药物,如粉花粉、蒲黄;细小种籽类药物,如葶苈子、;药物细粉,如青黛等等均应包煎。

②对含淀粉、粘液质较多的药物如车前子在煎煮过程中易粘锅糊化、焦化,故需包煎。

③对附绒毛药物,如旋覆花等,采取包煎,可避免由绒毛脱落混入汤液中刺激咽喉,引起咳嗽。

 

 

(4)烊化冲入

对于一些胶类或糖类,粘性大,如阿胶、鹿角胶、蜂蜜、饴糖等等,宜加适量开水溶化后,冲入汤液中或入汤液中烊化服用。如若混煎,会导致药液的粘性大,影响其它成分的溶出,胶亦受一定损失

 

(5)煎汤代水

一般体积庞大吸水量较大的药物如丝瓜络、灶心土、金钱草、糯稻根等先宜与水煎煮,将所得的药汁去滓后再煎他药。

 

(6)溶化

如芒硝、玄明粉等亦可溶化冲入汤剂中应用

 

(7)另煎后兑入

一些贵重的药物如人参、西洋参、鹿茸等均可以另煎,其汁液兑入煎好的汤剂中服用。

 

(8)生汁兑入

如鲜生地汁、生藕节、梨汁、韭菜汁、姜汁、白茅根汁、竹沥等,不宜入煎可兑入煮好的汤剂中服用。

 

 

(9)合药冲服

某些贵重的药物有效成分不在水中溶解的或加热后某些有效成分易分解的药物,如人参粉、牛黄粉、羚羊粉、三七粉、麝香粉、全蝎粉、肉桂粉、甘遂粉等,将药末合于已煎好的煎剂中搅拌后服。

 

6.服药有时间

人体的气血运行与时间密切相关。不同脏腑的疾病选用不同的服药时间其效果是不同的。一般来说,补药宜在饭前服;驱虫药和泻下药多在空腹时服;健胃药和对肠胃有刺激的药宜于饭后服;安神镇静药宜在睡前服用。一般所说的饭前饭后都应与饭相隔1小时左右,以利于药物的吸收。总的原则是:病在上饭后服,病在下饭前服.。

 

 

7.服药方法要妥当

汤剂都宜温服;发散风寒药宜热点服,服药后最好喝点热稀饭或热水以帮助发汗驱邪;呕吐药或中毒者服药宜小量频服;用从治法(反治法)可热药冷服或凉药热服;丸散药物除特别规定者外一般用温开水送服。

 

8.药汁量要适当

一剂中药一般煎2次,每次煎成后约200——250毫升为宜,将两次药汁兑在一块,然后澄清分2——3次一日喝完。重病急病患者可每隔4——6小时服一次,昼夜不停,使药力持续,利于顿挫病势。

 

 

9.汗下和有毒药物要观察药效

有部分病人服药后要观察药效。如发散风寒服用解表药后只应微微汗出,却不可大汗淋漓。如果出汗过多,反伤正气与病不利。服发汗药不出汗的可以喝热粥或热水一碗以助发汗药力;服泻下药后如大便已通的,即可停服后药。药后不泻者可吃冷粥一碗助泻,如泻下不止者可喝热粥一碗以缓和泻下作用。凡服汗下药时,一般以得汗下为度,适而可止不必尽剂,以免过度伤身;凡服有毒药物,更应仔细观察病人反应,如发现中毒症状马上停药并采取必要措施。

 

10.饮食有宜忌

服中药一般要禁忌生冷酸辣油腻等食物。因为有的食物与药性不合,如人参与萝卜相互抵消作用;有的与病情不合,如哮喘病人忌发食(鸡鸭鱼虾葱蒜等),这类食物含异性蛋白,易发生过敏加重病情。总的原则是寒无犯寒,热无犯热。寒病忌生冷,热病忌辛辣。肝病忌辛辣,心肾病忌高盐,肺病忌焦苦和煎炒之物,胃肠病忌生冷油腻腥臭和不好消化的食物。

 

 

11.煎焦的中药能吃吗?

每种中药都有各自的性能,中药煎焦后就改变了原来的性能,服后就起不到应有的治疗目的。如荆芥生用可祛风解表,炒焦成炭就成了止血药。从现在的理论解释,解表一类药多含有挥发油和生物碱,煎药时如果把这些成分煎焦了,不仅挥发油跑的一干二净,连生物碱也破坏了,服用后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而耽误了病情。但也并不象传说中所说的那样“中药焦了就是毒药”。

 

 

12.感冒不宜用蜜丸

中医治病讲究因势利导就近驱邪,邪在肠宜泻,邪在胸宜吐,邪在表宜汗。感冒邪在体表宜发汗,其药物的趋势必须向上向外,宜用煎剂发散病邪速治速愈。如果用丸药作用缓和容易延误病情,尤其是蜜丸,蜜性缓和润下通便,与感冒要求的治疗趋势正好相反,不但误事,而且还可能引起付作用。这个问题我2011年就在空间论述过,当今百色药市鱼目混珠,滥竽充数,中药工作人员多是临时雇佣工,不懂中药常识;假药劣药次药屡见,差错屡见,笑话百出,不可不注意!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