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马当地美食联盟

媒体看剑河 《贵州日报》评选2015年度好新闻,剑河两篇新闻获奖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2016年6月27日,《贵州日报》评选出2015年度“茶花泉杯”优秀通讯员新闻奖,剑河县欧秀锦、杨家孟的作品《我们村的新农民》,余天英、龙家恩、龙令智的作品《剑河农村百万公斤生姜寻销路》获奖。

我们村的新农民(节选)

(《贵州日报》2015年6月11日第12版)


李代生:钩藤搭起致富路

  四月好春光,对于剑河县久仰乡摆尾村的李代生来说,这个时节也是钩藤修剪和幼苗种植的大好时机。

  每年的这个时候,李代生的农场是一年最忙碌的时刻。这个时刻除了新一轮钩藤育苗修剪外,也成为摆尾村村民挣钱的好时光。农场就在村头,村民为能在家门口打工感到欣慰。


对于李代生来说,钩藤修剪是个细致活。

  李代生的妻子姜格报也是农场“打工”的一员,但作为农场主人她在干活时还多了一项工作:负责记工时和产量。“现在我们请人整理钩藤,每人每天60元,这些工钱都是每天收工实打实的现钞兑现,绝不拖欠。”姜格报对笔者说。一旁的李代生给笔者算了一笔账,仅是修剪下来的钩藤枝条就有6万斤,县里的百花药业按市场价8毛一斤收购,这一笔就赚4.8万元,除去工人工资,钩藤的次生品就带来3万元的净收入。

  众多村民给自家打工的繁忙场景,是李代生两口子10年前接手农场时不敢想象的。当时的农场土地浪费严重,农场种植的果树完全不能适应市场。苦于没有资金进行改造,在最初的3年里,李代生只能用自己在外打工学到的技术精心伺候这些果树,让果树焕发了生机。尽管如此,由于市场萧条,果树带来的利润少。那段时间,妻子与他吵,一吵就跑娘家,气消了又回来。他干脆搬到农场的一栋小木屋,与妻子吃住分开,大家图个清静。

  早年在山东农场打工时,李代生就想着回家自己也要当个农场主,为此留心学习农技知识。工友说他“学习势头简直疯狂”。在山东打工的几年,他自费参加当地广播电视大学的农业管理专业班学习,两年的学习时光让他多了一个文凭外,回家创业的念头更加强烈。“如果说之前回家做农场是个梦想的话,通过在大学学习后,回家创业办农场已经变得十分现实了。”李代生回忆道。

  接手农场第二年,李代生决定利用农场闲置的地块放养本地黑香猪,久仰黑香猪以其独特香味名声在外,由于散户圈养,消费收购困难,一直供不应求,若集中喂养形成品牌效应,既可打开市场,又可最大化盘活农场。满山串的香猪留下的粪便又是种果树上好的肥料,而放养的香猪肉质鲜香远超圈养的,市场前景更好。


村民李仰阶牛正在李代生的农场给钩藤修枝。

  听李代生这一盘算,妻子终于明白了自家男人为何面对农场萧条还如此淡定。抱着试一试的心理,妻子悉心照料猪群,老李则专门负责收拾猪粪保养果树。一年下来,果树壮,猪群旺,夫妻用部分果子同村民换谷糠喂猪,到了2007年,付出终于有了回报,仅靠香猪出售就净赚13万元。妻子高兴地说:“怪不得他不着急,这个确实比种田强!”

  早在山东打工和学习时,李代生就意识到贵州山区特别是剑河适合种植中药材,这个项目才是彻底脱贫致富的最佳路子。2009年,县里把钩藤作为重要农业产业来抓,打造钩藤种植大县。李代生抓住这个机遇,果断废除农场果树,100亩土地全种上钩藤。当时来打工的村民不懂技术,栽种钩藤时造成钩藤根茎开裂,成活率比预期的要低得多,当年钩藤收益仅1.2万元。

  技术是生产力,李代生在县科技局和农业部门的帮助下,摸索出自己一套种植钩藤的方法。“钩藤这东西,越种越有办法,可以说现在我的技术实际上要比县里的科技人员还要高明。”李代生得意地对笔者这样说的时候,已是剑河县钩藤种植大户。2014年他的农场钩藤种植面积达1490亩,年纯收入30万元,香猪年纯收入16万元,真正成为一方“地主”。妻子也完全进入角色:“只要勤快和动脑子,每年几十万收入没问题,今年我们再扩种400亩,现在是越干越心红。”

  自己富了,带动更多人致富,这个农场主才当得安然。在李代生的带动下,钩藤种植由村向县再到县外推广,每年台江、天柱、三穗、从江等县不断到他的农场取经和收购苗木。他坦言,在创业过程中,当地政府为他提供技术,帮他修建水泥路和饮水工程,县农业局还免费提供钩藤苗木,2014年政府还出资修建了农场新大楼。这一切让李代生立誓要利用农场效益来反哺当地群众。村民在他的农场里干,一天少则60元,多的达到200元。农妇李仰阶牛在农场打工的8年时间,她挣的钱远比在广东打工的儿子多。“我现在都不跟老公要钱用,说话做事腰杆都要挺得多!”

  如今,看着慕名而来的人,李代生又打起了农家乐的主意,“这里空气好,除了自己种的农家肥蔬菜外,时令野菜客人都爱吃。自己喂养的香猪和鸡鸭绝对是绿色食品,全部自产自销!”李代生向笔者说出了他的农家乐规划……(欧秀锦 杨家孟)

剑河农村百万公斤生姜寻销路

(《贵州日报》2015年11月13日第6版刊登)


沿着清水江畔往剑河县南加镇柳基村新台寨走去,一股香辣的生姜味儿扑鼻而来,田野里生姜长势茂盛,三三两两的姜农们正弯着腰挖姜、剪枝,忙得不亦乐乎,可是脸上看不到去年那样的丰收喜悦了。

  柳基村71岁的龙启和大爷和老伴在田里挖生姜,老人说:“今年的生姜丰产不丰收啊,我们家还算少呀,只有4亩田地,其他人种得多哟,不晓得咋个才卖得出去。”


  我们在南加镇的农贸市场上看到,姜农的“生意”证实了龙大爷的说法。不到20分钟,就有20多位姜农摆摊卖,可是两个小时过去了只卖出一两公斤。

  “今年生姜行情突然变差了,嫩姜只能卖3块钱一斤,大家都在担心没有市场。”基立生姜种植合作社负责人彭芝国说,南加镇政府也在想方设法联系买家,可是价格的确太低。

  据调查,在剑河县南加镇柳基、基立等村寨,南明镇大洋村,南哨乡朗晃、德号等村寨,有姜农200多户,生姜种植320余亩,产量上百万公斤。眼下,已是生姜上市之时,姜农们都在担心生姜廉价售卖或是销售不出去。

  目前,相关乡镇已派出专人帮助姜农促销,与剑河、凯里蔬菜批发市场联系,力争生姜卖出好价钱,同时也希望有其他客商联系订购。 (余天英 龙家恩 龙令智)












编辑:姜泽光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