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马当地美食联盟

种“特”产“绿” 再富农家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隆冬时节的乡村之行,像画一样的冬景掠过一处又是一处。阳光映照在高大的树上,很温暖;当天空收尽最后一抹夕阳,夜晚就一点点走进德惠市各乡村。

  此次要去拜访的两户人家,都在德惠市。面对来自种植领域的增收压力,他们都想到一块儿了,就是要逆势起飞。但是如何起步呢?趁着新年与亲朋好友相聚,松花江镇高城子村村民王世学便当着大伙侃起他的种植新打算,话匣子一打开,就直奔提高产量和农产品品质的农资上来了。“这次大伙可没白来,我就找到一个。”王世学说的是利用水溶性叶面肥料,给作物施加硒元素,促进作物生长,同时降低其他增效剂的用量。在村里的小卖店,王世学介绍他要让种出的水稻多卖钱,这种新出现在市场上的水溶肥,投入不大回报可观,他非常愿意在10多公顷承包地里用上一年试一试,等试用成功了,他让大伙也跟着种,以便靠量大质优的产品共同赚钱。

  德惠市大房身镇西化吉村村书记刘福有,自打去年春季起,就已经开始在2.7公顷承包地里,建鱼池、种稻田和玉米,近期准备上马养殖项目,养殖生态鸡、鸭、鹅,准备开名为“生态铁锅炖”的农家乐。今年秋天吃的米将是蟹田米,因为他引进了蟹田稻项目。有了这些,他还嫌不够,觉得还缺点生态猪养殖品种。于是新年过后,他去了几家养殖示范基地,了解家养野猪、香猪等养殖关键技术,然后准备圈舍,引进仔猪。他要用自己产的玉米作饲料,笨养新品种猪;用养猪场的粪作肥,搞生态园。虽然养殖周期长、成本高,种植时使用农家肥、人工除草,麻烦还累人,但为了能让客商吃到真正的笨猪肉、真正的绿色果蔬,他觉得这很值得,因为这是长久发展、能够增收的法宝。他还想采用长春牧田农业科学研究所的技术,玉米地套种毛葱,毛葱之后种黄豆,1公顷地可种出2.5公顷的收成,用间种、套种、混种等方式,充分提高耕地利用率。

  面对单纯种植玉米带来的增收压力,王世学和刘福有都说如果自家田还没有归大户,又想增加收入,就要不能停步,选择对了方向,就要不变初心,向前向远,向自己的追求努力。

  作为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负荷轻、转身快,干啥都不晚。

  离开热热闹闹的新一年新打算的讨论现场,回程仿佛格外轻松。眼前仿佛已是大地回春时,能够看到在新年开始萌发的新思路,幻化为一个个叫得响的产品和增值的宝贝疙瘩,走出农家,走到消费者的餐桌上。

  有了这些头脑活泛的新农民,种“特”产“绿”,农家咋能不富呢! 


来源:《吉林日报》2017年1月20日09版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